3、救援為何用挖 井這種“最笨拙”的方式,耗時這么久 ?
平安廣州志愿服務總隊的救援專家鄧躍暉告訴澎湃新聞,通常情況下,發生墜井事故后,如果井口足夠大,就可以安排救援人員倒立下井實施救援,這種方法無疑是最快速的。但事實上,往往出事故的都是一些井口小、比較隱蔽的廢棄井,成年救援人員往往難以進入。當救援人員無法下井時,救援隊一般會選擇使用深井救援器。
在他看來,通過挖井這種“最笨拙”的方式,在墜井周圍破土挖掘,直到挖到墜井者墜落的位置,也許是這次救援唯一的方式。“在網上看到新聞后,我覺得已知的幾種救援方式在這次事故中都不受用,一是井口實在太小,二是枯井太深,最關鍵的在于無法探清小孩的位置。”
鄧躍暉說,一般而言,使用深井救援器可以直接將井底的被困人員拉上來,但此次救援讓他感到很奇怪,使用了各種探測手段,始終未能檢測到小男孩的蹤跡。看不見井底情況,救援器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對此,參與本次救援行動的藍天救援隊隊員王東升向澎湃新聞介紹,他于事發當天下午兩點趕到現場,當時,可用的救援方式有挖掘、下放井下機器人、使用深井提升器等3種,但因設備使用條件受限,最終采用的是挖掘的方式。他介紹,只有井口直徑超過50厘米,才可使用井下機器人 。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