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校園暴力“死穴”在哪兒:學生間沖突集中在中學階段
近日,教育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9部門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向校園暴力亮劍。《意見》強調,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意見》處罰力度之嚴,史無前例,因此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實際上,校園暴力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一直是籠罩在眾多國家教育上空的陰霾。如美國時有發生的校園槍擊案、校園虐傷案,曾一次次震驚世界。2015年以來,韓國多家電視臺拍攝了大量有關校園暴力的電視劇,如《憤怒的媽媽》《學校》等,真實再現了校園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等嚴重問題。僅以2016年為例,國內也有不少校園暴力事件觸目驚心。
近年來,校園暴力在很多國家似乎都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也成了國內教育界的突出問題。盡管相關部門開展的治理行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何能有效化解校園暴力呢?
在筆者看來,校園暴力可劃分為兩類:校園內部暴力和校園外部暴力。校園內部暴力按照涉事對象又可主要分為三類: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第三方之間。校園外部暴力可主要分為兩類:學生與學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