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舞蹈室外觀察孩子。新民網 圖
引導:學習不能僅刷題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小學生的課余培訓也并非只有去培訓機構一條路。例如,位于中山西路的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是屬于比較“高端”的,一般只對“尖子生”展開培訓,在這里常年活動著“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創客教育聯盟單位”數千名小科學迷的身影,還吸引著攝影、機器人等市級青少年社團組織成員的參與。而各區的少年宮、少科站也紛紛承擔著中小學生的業余藝術、科技、體育等方面的培訓工作,并且在平日里還要把各種興趣活動送到基層學校。如寶山區少科站,平均一個教師帶三個班,總班額數要超過100個,每周都會有千余名學生前去參加各種科技項目的培訓。
除了為各校送教上門,黃浦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還根據學校需求排出課表,每周邀請各校來到中心上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雙休日和節假日,公益性的“教你玩”俱樂部教孩子的則是足球、籃球、滑板、魔方、武術、疊杯、扯鈴等興趣愛好。有一名小學5年級學生的家長在帶孩子參加了6年足球訓練后,頗有感觸地對陳滬銘說,參加足球訓練后,孩子要比平時“多說100句話”,因為孩子在家不是看書做作業,就是對著電腦,而在足球訓練時,他需要和隊友、教練溝通,這種團隊拼搏的體驗,是別處很難獲得的。如今,不少科技活動要求學生組隊參賽,且教師不得進入比賽場地,有時,孩子們還需要臨時和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陌生隊伍組成臨時合作伙伴,如何介紹自己的技戰術,如何讓評委聽懂自己的創意,這些,都不是刷題能刷出來的。
作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陳滬銘也希望,學校評判孩子,不能僅僅以分數為標準,“一個考了100分的孩子和一個考了90分的孩子,如果后者花了大量時間精力鉆研自己的興趣,又怎么能說他的能力就不強呢?”作為一名父親,陳滬銘同樣深有體會。除了出于興趣報名參加了中級口譯培訓,女兒從小到大沒有補過一門課,始終成績優異。就讀向明中學時,對生物領域產生了興趣,參加了科創活動和競賽,并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錄取,繼續對生物化學領域的探索。陳滬銘認為,比起刷題,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是重中之重。好習慣一旦形成了,其效應會延伸到各個領域。
(原標題:“雞血”的寒假校外培訓:有早教機構嫌2歲娃“有點遲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