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說了最好的臺詞,羅姆尼擁有最好的夜晚,”BBC駐北美記者馬德爾認為,兩人其實打了平手。法新社也說,面對在從阿富汗撤軍、不出兵敘利亞、殺死本·拉登等大部分問題上支持了自己政策的羅姆尼,奧巴馬顯得有些困惑,甚至憤怒,他常死盯著羅姆尼,刻意壓制情緒,并總試圖反駁。英國《衛報》認為“奧巴馬贏了辯論,但羅姆尼沒被絕殺”。CNN也說,雖然辯論教官一定會把最后一分加給展現出三軍總司令經驗的奧巴馬,但羅姆尼收斂了強硬言論,避免了被外界視為戰爭狂人。而且對美國選民來說,外交上的輸贏未必能左右大選結果。
與美國選民冷對外交辯論截然相反的是國際媒體對美國關注的“爭寵”。在中東,埃及“變革”新聞網將美總統候選人競相談中東形容為“美國和伊斯蘭政權的蜜月”。在歐洲,法國歐洲一臺抱怨兩人在競選中幾乎沒提歐洲,文章說,有學者認為這說明美歐關系好,也有人說這意味著歐洲不再重要。德國《斯圖加特新聞報》批評美國人的世界觀越來越窄,只容得下阿富汗、中國和中東。印度“本周”網站則抱怨說,從寫字樓、餐館到超市,華盛頓到處是印度人,但奧巴馬和羅姆尼卻不談印度。看來不論誰是下屆美國總統,印度的最佳選擇都是自立自助。 伊朗議長拉里賈尼23日針對伊朗被美國視為主要威脅表示,美國總統更迭不會影響華盛頓執行敵視伊朗的政策,一些人不應對美國有幻想。
兩人對華都有所緩和
“美中關系不會因總統選舉脫軌了。”當奧巴馬與羅姆尼22日辯論完當日最后的議題———中國,這成了美國《華爾街日報》文章的開篇句。事實上,當主持人西弗在辯論最后將話題轉向“中國崛起與明日世界”時,分析家很快就發現奧巴馬與羅姆尼對華立場的微妙變化。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