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巨人實際上成了兩黨候選人最后辯論的陪襯”,路透社說,雖然主題是外交政策,但兩人連人權、海洋爭端都沒提,甚至不提及中共即將迎來高層換屆,卻只關注美中經貿關系,實際上是轉回了美國國內話題。《今日美國報》采訪的專家說,北京或許會對辯論感到高興,認為不提人權是友好的表現。《華爾街日報》則說中國人或許會對辯論感到失落,因為中國話題似乎沒有那么重要。香港《南華早報》說,雖然“痛擊中國”為羅姆尼提供了抨擊奧巴馬的有效彈藥,雖然是否認定中國“操縱匯率”是兩人政策中少有的不同,但在全部四場辯論(三場總統候選人辯論、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的360分鐘里,中國只占了大概15分鐘,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似乎被低估了。
美中究竟該怎樣相處?
“對美國大選的言論不能太當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健23日對《環球時報》說。他認為,羅姆尼對中國展現出些許溫和也是出于選舉需要,此前過于強硬的對華政策已招致美國一些企業家和學者的不屑。
“羅姆尼也沒辦法再更多指責中國,”美國《商業圈內人》23日說,羅姆尼應該更明智一些,一步步緊盯著他選舉動向的可不僅是美國公眾,還有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中國很快就要迎來新一屆領導人,從歷史上看,新領導層上任的最初幾個月會為中國未來十年的政策定調,一旦美中明年交惡,影響將持續到本世紀20年代。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