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民主黨在大選中再一次掀起了日本民粹政治的新熱潮。“政權更替”成了關鍵口號,“政治主導,擺脫官僚”明確了政治打擊的對象。民主黨利用選民對自民黨執政的失望,強調日本經濟沒有能夠恢復活力原因在于官僚把持資源,浪費巨大所致。民主黨提出只要實現政治主導,把資源分配的權利從官員轉向政治家,徹底地消滅浪費就能創造出大量的財源,而不需要將財政負擔轉嫁給選民。民粹民主同選舉民主緊密相連,日本選民們被民主黨簡單明了的承諾所吸引,大選中對自民黨的失望轉化為對民主黨的期待。然而過去三年的事實證明,減少浪費將獲得16兆日元財源,每個月2.6萬日元的兒童補助以及高速公路的免費,以及決策去官僚化都沒有實現。這些在財政上沒有保障的政策為了討好選民的做法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日本幾乎每換一次首相就提出一次經濟發展的戰略,例如小泉任內先后提出的“構造改革與經濟財政的中期展望”及“經濟增長戰略大綱”,安倍晉三在任時提出的“日本經濟的方向和戰略”,麻生任首相時提出的“經濟財政的中長期方針與10年展望”,前任首相菅直人的“新增長戰略”以及現任首相野田佳彥的“日本再生戰略”,但幾乎都沒有實現過,這也讓選民的期待一次次被打碎。
2012年歷史似乎要重復民粹→選舉→再民粹→再選舉的循環。日本選民對于民主黨的失望促使其他政黨繼續通過民粹主義口號和承諾來吸引選票,而選民們似乎也希望通過自己擁有的懲罰政黨的手段來改換執政黨,新的執政黨不能實現民粹目標的時候選民再次失望,更加民粹的政黨出現,然后再選舉。這種惡性循環的前兆集中體現在此次競選中所謂“第三極”政治勢力的出現,十多個政黨林立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以石原慎太郎、橋本徹為代表的政治勢力的過激的民粹主義政治主張,尤其值得擔憂。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