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走近中東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
“阿拉伯的T·S·艾略特”
談到中東的文學,有兩個作家的名字,出現的頻率特別高。那就是敘利亞的阿多尼斯和以色列的阿摩司·奧茲。
阿多尼斯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是目前公認的敘利亞乃至整個當代阿拉伯世界最杰出的詩人。甚至被認為是“在世的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阿拉伯的T·S·艾略特”之稱。
他也是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畫家。他于1930年生于敘利亞拉塔基亞省,1956年移居黎巴嫩,開始文學生涯。1980年代起長期在歐美講學、寫作,現定居巴黎。
像世界各地大多數的詩人一樣,阿多尼斯無法靠寫詩為生。他一邊在大學教書,一邊繪畫。他長期生活在法國,卻堅持只用阿拉伯語寫詩。他說:“一個詩人無法用兩種語言寫作。”
阿多尼斯的詩作很豐富。包括《最初的詩篇》(1957年)、《風中的樹葉》(1958年)、《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1961年)、《風的記憶》(1961年)、《灰燼于玫瑰間的時刻》(1970年)、《這是我的名字》(1971年)、《對應與初始》(1979年)、《遷移之書》(1982年)、《謳歌朦朧的清晰的事物》(1988年)、《身體之初,大海之末》(2000年)、《白晝的頭顱,黑夜的肩膀》(2008年)等20多部詩集。
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他的幾部作品陸續被譯介為中文,包括《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我們身上愛的森林》《在意義天際的寫作》等。據悉,其首部中文譯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重印,累計近10萬冊。
阿多尼斯對詩歌現代化的積極倡導、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在阿拉伯文化界引發爭議,并產生廣泛影響。在阿多尼斯捧讀過的中國文學中,有3個名字熠熠生輝:屈原、李白和魯迅。
阿多尼斯認為,“我是猶如中國作家魯迅那樣的批判者”,而且是“雙重批判者”。他既反對西方文化的曲解,又對阿拉伯傳統文化有極深刻的反思。但過強的批判性,讓他在阿拉伯世界備受批評和排擠,所以他寫道:“詩人啊,你的祖國,就是你必定被逐而離去的地方。”
阿多尼斯還有一句名言:“寫詩時,我讓理性和邏輯沉睡;思考時,我讓情感入眠。”
每當被問到諾獎,這位已80多歲的詩人都會極理性地答道:“我從不關注諾獎,一切獎,包括諾獎都與我無關。獲獎不會增加獲獎者作品的價值,不獲獎也不會減少未獲獎者作品的價值。”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