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夜話了解臺灣
老師當年單身生活在日本,在她那里我開始認識臺灣來的留學生。開始大家客客氣氣,彼此互相試探著什么話題可聊,什么不要談。不過一頓飯的功夫,經過幾次“啊,原來你們也這樣!”“哇,我們也有這個東西……”赫然發現原來我們并不那么“陌生”,竟有那么多的“似曾相識”。從此老師的客廳成了“兩岸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而且日趨頻繁和深入。
除了相同,也有非常之不同。其一,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臺灣學生相較大陸和韓國要溫情許多。老師剛到日本時,去同學家作客,一個老奶奶知道她從臺灣來,拉著她的手噙著熱淚說:“可憐的孩子,受苦了!”聽來很詫異。
從她那里我還聽到當年國民黨到了臺灣后,百姓從歡迎到抗拒,因為貪官污吏橫行霸道。這些談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很慶幸通過美玉老師,有機會了解到在海峽那邊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談日侵華難忍怒火
我開始從不同的視角去觀望那個我雖未踏足(當年),但是早已“耳熟能詳”的臺灣,以更加多元的認知去思索臺灣社會,以同理心去理解臺灣人的情感和訴求。20多年后當我看到電影《海角七號》最后一幕,先是巨大的驚異,隨即了然和理解。這有不少源于當年我和美玉老師無數次的客廳夜話。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