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表示,兩岸文化認同具有深厚的根基,中華民族認同是臺灣大多數人的共識。增強兩岸文化認同,不應該以“文化多元性”否定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同時也要注意到歷史發展中造成了兩岸文化上一定的差異性。她認為,兩岸民眾應強化新的正面集體記憶,消除思想和心理上的錯誤認知。要消除冷戰思維的影響,消除文化誤解,增強文化理解,互相欣賞對方特點,互相學習對方長處,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的復興。
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提出,兩岸需以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共同史觀來強化認同互信,并應盡早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認為,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是存在于兩岸之間的重要價值,期盼兩岸未來能通過文教交流,建立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也希望雙方基于民族大義,運用中華文化的結晶,為當前兩岸特殊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安排。
會議期間,與會學者也呼吁,兩岸應積極增進政治互信,為兩岸關系向前邁進增添動力,為政治對話和協商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表示,兩岸雙方應切實維護認同和互信的基礎,切實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應將“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盡早通過一定的途徑與管道,如兩岸專家學者及智庫等展開研究與探討,逐步過渡到由兩岸雙方授權進行溝通、對話、協商,為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商簽兩岸和平協議等創造條件。(記者譚喆 張勇)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