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第一次”和文化盛事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有賴兩岸熱心人士、方方面面的推動,也離不開大環境的演進。最近四年,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的正軌,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機,其規模、其領域、其地域、其深度,都有了長足發展。文化界甚至流傳一句話:兩岸文化交流,只要有誠意、有創意,一切皆有可能。
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宋淑玉日前在臺北參加一個論壇,梳理近四年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發現有以下趨勢:參與人數每年都有大幅增長,且“草根性”突出;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由最初民間社團主導向官方層面主導發展,兩岸共同創造和主辦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文化論壇、文化參訪。
宋淑玉同時指出,兩岸文教交流成果豐碩,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對稱、不穩定、不深入”的問題。站在新起點上,兩岸雙方應以更開放的胸襟和更務實的態度,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前邁進,早日商簽文化交流協議。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常言:兩岸經貿合作是手牽手,文化交流才是心連心。兩岸不少有識之士呼吁,在經貿合作趨于機制化、ECFA后續協商加快進行、政治議題蓄勢“破題”的情況下,兩岸雙方應以宏觀、前瞻的視野,把握機遇、加強溝通、凝聚共識、突破瓶頸,推動商簽綜合性的文化交流協議。
而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精神,兩岸也可考慮成熟一項、簽署一項的策略,先推動商簽兩岸教育交流協議、文物交流協議、盡快實現兩岸媒體常駐等。(記者 董會峰 路梅)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