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業發展經驗足、眼界廣,很多方面值得學習。我們與基層農會、合作社、產銷班人員、農民、生科人士座談,互動熱烈。我們對種植技術、農會組織制度、農業結構、產銷班與合作社以及農戶的關系進行考察,所有參訪人員受益匪淺。
記者:對臺灣農業,我知道您有句名言“臺灣農業需要細琢磨”,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汪:我給你舉個例子,就說一種水果吧,蓮霧。
臺灣本地原來土生土長的蓮霧個頭非常小,而且不甜不脆。經過臺灣農民精心研究,科學種植培育,合理施放生物肥料,現在的蓮霧已經像蘋果一樣大小,色澤紫紅,香甜脆口,行銷全世界。
以前到云南,大家都跟我說臺灣的蓮霧在云南可以種,而且非常好吃。拿出來一看,小小的一顆,下面還是青色的,上面就像女孩子抹了一星胭脂,樣子丑極了;掰開,里面還有兩個又大又硬的籽兒,外皮厚還裂口子。就這賣相,云南人已經感覺很好了。這次到臺灣,吃了吃人家種的,他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蓮霧。臺灣的種植技術很復雜的。
細琢磨,要琢磨臺灣先進的農業種植方式與理念。
臺灣種植技術的精致程度,大陸差很遠。僅一項農肥的運用,就遠遠超過大陸的理解。不是說你把臺灣物種帶回大陸,挖個洞、噴了水,就可以叫臺灣物種。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