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臺灣的哪樣農作物,您最喜歡吃?
汪:都很好吃,不僅是蓮霧,檸檬、巴樂、釋迦,我都愛吃。
2 山西有條件發展坡地精致農業
記者:您如何看待山西農業現狀?
汪:山西的農業,是典型的亞洲小農耕作形態。從耕作形態來說,和臺灣、日本的農業相差無幾。如果能夠在提高小雜糧的品質與產量上做足科技文章,山西這個小雜糧王國變身聚寶盆指日可待。
然而,消費者不斷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對雜糧營養成分的認知也在不斷加深,這個“王國”要發展壯大,可是一篇大文章。不能簡單地認為對小雜糧進行包裝宣傳推銷,就是對它的重視,應當加入專家的認真研究,政府的大力支持,基層對農民的悉心教育與培訓。
我來晉中幾次了,這里屬于華北溫帶山區,夏天最高溫度可達36℃,最低溫度不會低于零下16℃,無霜期可以達到7個月左右,適宜農業生產。可是,這里最大的問題是降水少,平均年降水量僅有400—500毫升。從傳統種植來看,也就能種些產量大的玉米、谷子,其他雜糧畝產量都非常低。
水是農業的命根子。如果我們的農業建立合理的滴灌系統,選擇合適的物種進行科學種植,水的供應不是問題。如果能夠在充分利用有效供水的基礎上,配以適當的物種選擇與種植技術的提高,綜合利用國家的鼓勵政策,這里的農業完全可以發展得更好,農民收入也能夠有效得到提高。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