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山西有119個縣(市、區),這么多年來跑采訪,我全部走遍了,許多的縣鄉,偏僻的村鎮,有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的物種與資源,生產出獨一無二的農產品及加工產品。但是,它們很難走出大山,很難形成規模化銷售。想真正惠農,讓優勢農業轉化成聚寶盆,這可是一個大課題。
汪:臺灣在農產品深加工、山地精致農業、休閑農業發展、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上做足了文章,走出了一條發展山區現代農業的新路子。這為山西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良好借鑒。山西特別適合發展坡地精致農業,一馬平原的河南就沒有這個條件。
記者:玉米是山西種植最廣泛的農產品。發展精致農業,山西該向臺灣學習什么呢?
汪:我多次去臺灣研究當地的農業,坡地種植、品種開發,山西太應該向臺灣學習了。
我發現,山西農民基本上足不出戶,看看鄰居種什么自己就種什么,最多看到鄰縣為止。臺灣比大陸早開放40年,農民們在全世界尋找,在有限土地上盡可能種多受益的好品種。現在,全世界的品種差不多都讓他們種遍了,種成功的就留下來,經過改良,成為臺灣“土著”品種,再拿到國際上去掙錢。
臺灣農業的眼光比大陸寬得多,也遠得多。這都是應該學習的。
記者:山西如何發展農業才有前景?
汪:應當發展高效農業。通過系統化的設計規劃與實施,從物種—種植技術—農田管理—生物科技應用—食品安全與質量檢測—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讓農民真正提高收入,這些應該是我們追求的高效農業的基本環節,也是我們系統化提高農業經濟的基本理念。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