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山西高效農業應當怎么做
記者:坡地精致農業,是高效農業的組成部分。山西的高效農業之路在哪里?
汪:山西山區的土地,世世代代種老玉米、小米。每畝凈收入也就二三百元。我們能不能幫助農民先對農業環境、種植環境做些研究?再對物種做出市場調研與規劃,之后根據市場的情況搜尋適當品種以符合價值目標,對農民是最有收益的。為農民引路,這樣才能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幫助農民致富。
記者:如何根據山西的農業環境來實現高效農業?
汪:我還拿臺灣種植蓮霧為例。在臺灣,它享受最高級別的護理,果農們伺候它,就像是在“奶孩子”。果農非常關心天氣變化,一旦天氣預報說兩天之后有寒流來襲,就會立刻向果實噴灑特殊的御寒有機肥劑,蓮霧就像包了層棉被抵抗氣溫驟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這種簡單移植的手段早就應當摒棄。生物科技技術,完全可以把傳統農產品進行改良,提高質量與產量,逐步從低產出發展為高效產出。山西的雜糧農業,采用滴灌方式節水灌溉,配合先進科學的種植方式與科學的田間管理手段,完全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農業創新。
記者:山西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如果讓您將它比做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會是哪國?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山西能復制嗎?能奉行拿來主義嗎?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