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我的答案是迪拜。上世紀70年代,迪拜的石油資源開始枯竭。那時候阿聯酋的執政者制定“用石油的收入,創造一個沙漠中的奇跡——迪拜世界旅游城”發展模式。他們把賣石油賺來的錢完全用于打造荒漠中全新的現代迪拜城市。不到30年,一個原本完全依靠出售石油資源獲得GDP的地區,華麗轉身成了旅游收入占GDP總額90%以上現代豪華之都。
山西除了沒有沙漠與海灘,與迪拜非常類似。迪拜有石油,但是現在枯竭了;山西有煤礦,正在轟轟烈烈地開采,但是終有一天也會枯竭;山西沒有沙漠,但是有農業;沒有海洋,但是有雜糧。
看到迪拜,我們應該想到我們的未來,山西的轉型應該從現在做起。在山西仍然擁有豐厚的能源資源的今天,就想到資源枯竭后如何為人民打下永續發展的基礎。
記者:對山西農業的未來,您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
汪:山西的后煤炭經濟要從現在考慮,我們不能僅僅想到挖煤后土地的復墾,更應該從系統化的角度來思考,山西的農業到底如何發展?山西的農業經濟所包含的各個環節如何完善?建議山西省政府能夠像云南一樣,在山西也建一個試驗田。范圍不要太大,最好先以一個村子來做實驗,有計劃地利用能源收益,反哺農業,使之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與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指引我們在10年、20年,甚至未來更長的時間里,認真規劃實施科學發展的指針。我希望能夠有機會與山西的鄉親們一起,用自己的雙手共同創造山西美好的農業未來。(《山西晚報》記者 康景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