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活動舉辦
兩岸媒體采訪團探訪李莊同濟大學工學院舊址。
“我來大陸學習歷史專業的初衷,就是希望了解真實全面的歷史,并且講給更多人聽。這次隨兩岸媒體采訪團來到成都建川博物館參觀,接觸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我才發現自己過去對于抗戰的了解還是太淺。”四川師范大學臺生廖妤軒對記者說,希望更多臺灣青年能夠學習真實的抗戰史,了解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采訪活動近日舉辦,兩岸抗戰將士后代、抗戰史研究學者、兩岸媒體記者和自媒體博主近40人,在8天時間內探訪成都、自貢、宜賓、重慶等地,追尋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銘記抗戰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340萬川軍義無反顧地走上戰場,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裝備落后、缺糧少彈、草鞋單衣,川軍一度被視作“最糟糕的軍隊”。但川軍英勇抗敵,參加了中國戰場抗擊日軍的28個大型會戰、戰役,守衛全部前線戰場1/5的國土,換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之名。
在川軍抗戰館中,臺灣青年廖家興在“死”字旗還原場景前凝神駐足。1937年,四川安縣青年王建堂投筆從戎,父親王者成特意贈旗一面,正中書以“死”字,旁邊寫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廖家興從小在臺灣桃園眷村長大,見過不少思念故鄉的外省老兵。他的爺爺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講過很多兩岸共同抗擊侵華日軍的歷史。廖家興說,“死”字旗的故事讓他感受到川軍誓死報國的血性,而臺灣同胞也從未停止反抗日本侵略,涌現了李友邦等抗日將領。“這些都說明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銘記。”他說。
抗戰時期,四川還創造了出錢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紀錄。當時全國大部分省市淪陷,四川承擔了全國50%的財政支出。在抗日獻金運動中,四川自貢共募得法幣1.2億余元,數額居全國城市之首,人均獻金達500元之多,亦居國內人均捐款首位。“自貢的男女老少不論富有或是貧窮,都愿意將自己的財產捐獻出來,幫助祖國更好地抵抗外敵,這種愛國情操令人欽佩。”臺灣自媒體人李東恩說。
傳承文化薪火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抗戰時期,來自李莊民眾的16字電文,迎接了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10所知名高等學府、科研機構等陸續內遷,構建了以文化為核心的抗戰陣地。自此,位于四川宜賓東郊的李莊小鎮,這個“日軍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與重慶、成都、昆明共同成為中國四大文化抗戰中心,一大批大師學者在李莊學術報國、科研報國,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
1940年至1946年,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3000多人的李莊,迎來了1.2萬余名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李莊民眾不僅讓出祠堂、廟宇、民房供學者們居住和工作,還自發組織起來,保障物資供應,守護這群文化人的生活。云集于此的大師學者們,在清貧匱乏中堅持治學救國,在古宅深巷、鄉間小道上留下風華絕代的身影。
“國內頂尖知識分子即便身處困苦之中,仍然不廢研求,實際上是對中華文脈的保護,是文化薪火的傳承。”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后代聯誼會會長、“自忠學堂”創辦人丘智賢說,李莊民眾也盡全力保障他們的一切需求,這種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敵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人傅斯年,后來擔任了臺灣大學校長。行走在李莊古鎮,探尋傅斯年當年的足跡,讓畢業于臺大的丘智賢感觸頗深。“‘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是傅校長留下的校訓。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兩岸共同抗戰的歷史不容遺忘,需久久傳承,讓我們的下一代都能認識到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偉大。”
弘揚英烈精神
青山埋忠骨,英名垂千秋。在本次活動中,兩岸媒體采訪團來到位于重慶市北碚區的張自忠烈士陵園,緬懷抗日先烈。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多次重創日軍。1940年棗宜會戰中,他親率將士與日軍決戰,負傷后被重兵合圍,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49歲。張自忠將軍留下遺言:“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
“我祖父因職務高、影響大,在中華民族史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人們記住了抗日戰爭中有位英雄叫張自忠。”張自忠將軍之孫張慶成對采訪團說,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全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上,犧牲的中國軍人和百姓不計其數。“他們中的許多人,我們不知道姓名,甚至不知安葬何處。但在我心中,他們與我祖父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張慶成說。
“張自忠將軍寧死不屈,讓人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骨氣。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為什么要這么重視張自忠將軍、重視抗戰歷史,以及我們為什么不能夠忘記歷史。”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說。
“包括我父親在內,當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不忘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返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戰者有數萬人之多,都是為了爭取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榮譽會長蕭開平說,1895年,他的高祖父蕭光明組織鄉勇抗擊入侵日寇、壯烈犧牲。父親蕭道應輾轉前往廣東,加入臺灣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臺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家族抗日故事是臺灣同胞抗日縮影,兩岸同胞并肩戰斗,直至最后勝利。
“記住抗戰,是為了記住我們從哪里來,也為了知道我們要往哪里去。”蕭開平說,臺灣近30個抗日家族成立協進會,就是要以實際行動宣揚先人抗日精神,讓臺灣后代子弟不要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要記取幾代臺灣人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