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第一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就開始帶團的北京國旅導游房杰,對蔡舒婷的話頗為肯定。他回憶說,夏令營剛剛舉辦時,臺灣營員和大陸志愿者之間往往需要半天、一天的時間,才會嘻嘻哈哈地熟起來。“現在你看,不用5分鐘,用幾個網絡流行詞 對對暗語 ,馬上就打成一片了。”
同樣來自東海大學的張嘉祺告訴記者,夏令營氣氛融洽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少營員其實已經“梅開二度”甚至三度,“我自己就是啊,去年來過、今年又來。每來一次,對大陸的了解和認識就更深一層,結交的大陸朋友也更多、更親密。”
“10年前我父母來大陸旅行,最大的印象是大陸廁所沒有門,只能用雨傘當門。等到我自己來,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大陸這些年發展很快,我正和父母商量,希望到大陸念MBA,未來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剛剛本科畢業的臺北男孩健豪說。
清華大學的學生志愿者王正濤接口道:“這些年校園里的臺灣學生越來越多,身邊選擇去臺灣交流的同學也越來越多。這在幾年前,可是新鮮事兒呢!”
5天的北京總營活動在難得的清風細雨中接近尾聲。來自臺港澳和海外的千余名臺胞青年營員,從11日起分赴25個省區市,開始分營活動。
“這樣的分別并不傷感,因為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在上海、臺北相遇。”張嘉祺認真地說,“隨著兩岸關系越來越密切,兩岸年輕人的互動也不再僅僅是夏令營的初遇、相識和思念,而會邁出更多堅實的步伐,結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美麗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