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航天員劉伯明在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組裝與測試(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9月26日23時01分,手持食品袋的航天員翟志剛在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內進食(拍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攝
人間一晝夜,天上16日。
在發射升空的24小時里,神七航天員經歷了16個日出日落,飛行了大約68萬公里。
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接收到的飛船艙內實時畫面上,新華社記者感受著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的太空生活。

我國研制的艙外航天服 新華社發
衣:首穿艙外航天服
從出征到發射升空,3名航天員都穿著白色的艙內航天服。飛船入軌1個多小時后,翟志剛進入軌道艙,為大家取來了藍色的艙內工作服。
工作服用特殊的防靜電棉布做成,具有防火阻燃的性能,價值約3000元人民幣。中國航天人歷經10年研制的艙內航天服重約11公斤,價值數十萬元人民幣。
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的個人防護系統,當飛船出現意外失壓時,可在6小時內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復雜飛行階段穿上艙內航天服,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這也是3名航天員在26日凌晨飛船實施變軌時,全部換上艙內航天服的原因。
在漫長的等待中,直到記者26日21時發稿為止,這次飛行的焦點與亮點——艙外航天服,仍然沒有全景出現在鏡頭里。從26日10時許就開始啟封的艙外服,目前已組裝完畢,但測試和在軌訓練工作仍在持續。所有“穿衣”的準備工作預計于27日凌晨全部完成。
不過,畫面的右下方,可以看見方方正正的背包一角和亮晶晶的面罩。飄揚在攝像機上方的一面五星紅旗,清晰地倒映在面罩上。
記者還在翟志剛臂上發現了一支表盤巨大的手表。
航天醫學工程總體研究室主任劉偉波向記者介紹說,神七航天員帶上天的,一共有8塊不同大小、不同性能的手表。3人穿工作服與穿艙內航天服時,分別戴不同的手表。出艙活動期間,出艙航天員與另一名留在軌道艙、但同樣暴露在真空中的航天員,戴的又是另一種手表。
載人航天活動中的程序,往往精確到零點零幾秒。低頭看表,或許會是神七航天員最頻繁的動作了。

圖表:神七航天員如何飲食 新華社發
食:大快朵頤花樣多
這一天里,航天員分別在25日晚上、26日上午和下午吃了3頓飯。可惜的是,進餐的過程,沒有出現在畫面上。
此前,中國航天員的“大廚”、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營養代謝研究室主任陳斌向記者透露,神七飛船上的食品更加豐富,航天員能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真正意義上的炒菜,還可以通過各種調味包來調整飯菜的味道。
因為工作的緊張,3名航天員輪換吃飯。
費俊龍神六飛行歸來后,列出了這么幾樣他覺得在天上味道不錯的東西:蝦仁、紅燒牛肉、烤麩、叉燒肉。不知神七航天員返回后,又會盛贊哪幾樣太空“大餐”?

圖表:神七航天員如何睡覺 新華社發
睡:躺著站著都入眠
26日上午的畫面顯示,在返回艙里值守的景海鵬半躺在座椅上,安靜地睡覺。
他雙手抱在胸前,手腳好幾次有些微微的調整,眼睛卻一直沒有睜開。
或許這只能稱作“打盹”。因為飛船里真正意義上的睡覺,應該是在軌道艙完成的。
神舟飛船的睡袋固定在軌道艙的艙壁上。這種用保暖織物和羊絨絮片做成的睡袋,重量不到兩公斤。航天員鉆進睡袋,一拉拉鏈,就可以睡覺。有意思的是,在微重力條件下,睡覺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
不過,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里,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于失重環境影響,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干的感覺。一名蘇聯的宇航員就曾在矇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漂來的“怪物”,嚇得不輕。
神五飛行時,為楊利偉安排了兩次睡覺時間,但他只睡了半個小時。楊利偉說,第一次的飛行機會非常珍貴,我想用更多的時間去體驗太空的奇妙感受。
神七飛行中,每人每天安排了4到8小時的睡眠。不過,在飛行初期,翟志剛似乎有些睡眠不足——26日凌晨飛船變軌時,出現在返回艙里的翟志剛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
航天員首席醫監醫保醫生李勇枝博士說,全程跟蹤表明,航天員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良好,各項數據指標正常。
行:輕舟穩過千萬里
若不是計算機仿真技術在飛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劃出了一道道飛行軌跡,記者常常會忘記神七飛船正在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繞地球進行高速飛行。
——畫面上的飛船和艙內的一切太平穩了,沒有一絲抖動。只有放開了的束縛帶像海藻一樣,輕輕柔柔地飄在空中。航天員如同身處地面靜止環境一般,輕松地翻看飛行手冊或進行操作。
如此看來,太空行舟比地面舒服多了。這里沒有路面的不平或空氣摩擦產生的振動,只有地球引力牽引著飛船勻速運動。因此,除了變軌、調姿,行駛在“太空高速公路”上的飛船不會有任何顛簸。
26日凌晨,劉伯明值班。坐在返回艙中央向舷窗外看去,他的眉頭皺了一下,用右手遮住自己的額頭。
答案很快找到了——此時,飛船正處于陽照面。在沒有空氣反射的太空中,光線毫無阻攔地進行傳播,陽照面的陽光自然特別地燦爛。
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的探測表明,在過去24小時里,太陽活動水平低,地磁活動平靜,空間環境“風和日麗”。
忙:各司其職難聚首
25日23時20分左右,劉伯明輕輕托了一下翟志剛的腳,翟志剛像魚兒一樣“游”進了軌道艙——這意味著,航天員開始“干活”了。
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圍繞著“穿衣”來進行的。艙外航天服的啟封、組裝、測試、穿戴到在軌訓練,持續進行了十幾個小時還未結束。
黑色的耳機連接線被攝像頭無限放大,粗如地上的電纜線。連接線的縫隙里,不時閃過在軌道艙忙碌的兩名航天員臂上的國旗。
翟志剛和劉伯明戴著的頭燈,就像礦工下井時用的燈。隨著身體的移動,柔和的白色熒光照亮了艙外服控制臺和其他設備。
他們的手不斷出現在鏡頭里——或是擰一種類似于螺絲的裝置,或是打開背包門進行液路檢查,或是取下艙壁上的耳機,與地面進行通話。
軌道艙顯然比返回艙寬敞多了。翟志剛和劉伯明很難同時出現在鏡頭里,即使是“雙人照”,也常常只是兩個肩膀或者兩雙揮舞著的大手。
從26日上午啟封艙外服到下午完成組裝,他們的動作越來越快。劉偉波說,這說明,他們已經適應了太空環境,能夠自如、高效率地進行工作了。
在大多數時間里值守在返回艙的景海鵬,則保持著另一種工作狀態。
他左手拿著手冊,右手持長長的黑色操縱桿,在面前的儀表板上進行各種操作。他的雙腳,被綠色的束縛帶固定在座椅上。
當兩位同事在軌道艙里從事艙外航天服的準備工作時,景海鵬全神貫注地堅守著他的崗位——飛船監測與地面聯絡。

9月26日,航天員景海鵬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手拿照相機準備拍攝(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25日發射成功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運行正常。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樂:失重空間樂趣多
從飛船入軌起,航天員們就迫不及待地體驗他們向往了10年之久的太空生活。
船箭一分離,翟志剛放開手中的飛行手冊。劉伯明輕輕一碰,手冊在空中慢慢地翻轉起來。景海鵬隨即放開了綁在另一本手冊上的筆。
在3名航天員輪流值班的過程中,這成了一個固定的游戲。26日晚上劉伯明值班時,還把手冊放在眼前閱讀。手冊停留了幾秒鐘后飄走,又被他撥回來。反反復復,樂此不疲。
從太空看地球,航天員們在這一天里飽覽了如此奢侈的景色。
26日13時30分,景海鵬拿著相機到飛船的左舷窗開始了一連串拍攝。大概是對照片不太滿意,他在檢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貼著窗猛按相機按鈕。
3分鐘后,景海鵬把原本已經打開的返回艙艙門往下一拉,雙手舉著相機沖上拍攝他的兩位同事。接下來,他的拍攝角度,又轉移到了飛船的右窗。
抬頭看飛行參數,記者發現,此時的神舟七號正飛翔在中國的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