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后揮動中國國旗(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在艙外揮動中國國旗。 新華社發(電視截圖)
新華網北京飛控中心9月28日電(記者 孫佳悅)中國航天員成功進行太空行走,世界在這不平凡的2008年再一次為中國人驚嘆。
和平利用太空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中國領導人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了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堅定意志。中國載人航天的根本目的是探索并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服務于本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福祉。
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航天計劃的實施將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與助推力。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就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產生8—14美元的帶動效益。據媒體報道,我國已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近年來開發掌握的1100多種新材料,有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

9月27日,在完成航天員出艙任務后,神舟七號飛船在太空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9月27日,在完成航天員出艙任務后,神舟七號飛船在太空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中國載人航天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太空中建設為人類服務的空間飛行器、軌道飛行器、深空探測器和空間試驗站等,可以為我們的氣象、通信、導航、災害預報等各個方面服務。無人的狀態下的太空基礎設施可以通過發射衛星或飛船對接實現運行。但是有些情況下,必須有人的參與才能更好地對太空設施進行組裝維修。
因此,這次實現的出艙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走出艙門,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我國和平利用太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必將造福于全人類。這次非凡的成就證明了中國航天有能力為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太空增添自己的力量。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人把一個“和”字用從篆書到宋體的轉換優雅地呈獻給世界。一個“和”字天地寬。以“和”為貴的中國人愿與世界人民一道為和平利用太空而攜手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