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9月29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真正的太空競賽發生在亞洲 如果天氣作美,本周中國將迎來其奔月長征的又一個值得慶賀的里程碑時刻,它所產生的公關效應將不亞于幾周前其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中國將進行首次太空行走,這是它為實現到2015年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以及(如果傳言屬實)到2020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雄心勃勃計劃而邁出的又一步。
中國視太空行走為躋身美國和俄羅斯所屬頂級太空強國之列的證明。不過,它在這場太空競賽中的真正對手與其說是西方,倒不如說是其亞洲鄰國,特別是印度。近年來,印度將其太空計劃從氣象和通信衛星的實用事務轉變為似乎旨在向世界展示力量的高度活躍的工程。同時,日本也考慮拓展其完善的太空計劃并探究軍事用途。在這種背景下,北京的優勢地位并非不可撼動。
驅動中印太空競賽的兩大力量是他們堅持自力更生及認為太空探索將提升國家威望。印度多年被排除在美歐空間計劃外;如今印度許多太空技術都由本國工程師開發。而對于北京來說,中國的太空計劃“顯示國家綜合實力……增加中國的國際威望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美蘇的太空競賽發生于冷戰背景下,而印中是在人才和知識產業的競爭市場爭奪主導權。這跟開發技術、人才和市場有關。所有這些都刺激了中國技術開發:為太空計劃研發的傳感器被用于全球定位系統、洗衣機及其他產品。中國人希望通過火箭和飛行器的研發獲得他們擁有專利的發明和產品。這一切都沒有逃過外界的注意。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吉姆?劉易斯說,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震動所有鄰國,因為中國人豪言‘我們是地區的主導國家’”。
中國的太空計劃在新德里尤其反響強烈,印度正加速推進登月計劃。中國于2003年首次把人送上太空,印度要到2015年才可能實現該目標,但據非官方進度表,中國登月時間將僅比印度早一年。印度宇航局計劃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接著是探測火星、鄰近的小行星和太陽———甚至比中國還雄心勃勃。
印度宇航局為本國太空計劃辯護,刻意避免有關與中國人競爭的說法。史汀生研究中心的邁克爾?克雷朋表示,雙方都避而不談這個問題,“對北京來說,不想把新德里置于同樣的競技場。而新德里不想承認焦慮。”
太空競賽對提升國際地位是有風險的,但風險并非沒有回報。成功的太空飛行等于是國家為衛星和(更廣泛的)質量控制做廣告。華盛頓防務信息中心的特里薩?希欽斯說:“在向潛在的客戶證明他們產品安全性方面,(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取得長足進步。”在這個全球競爭時代,這正是中印都渴望發出的訊息。▲(作者瑪麗?亨諾克等,汪析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