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之三
沖擊:風暴席卷下的世界經濟走勢
新聞背景:這場金融危機的破壞力,在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當天全球股市的大跌可以窺出一斑。在那個“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創出自“9·11”事件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倫敦和巴黎股市跌幅接近4%,俄羅斯股市MICEX指數更是暴挫6.2%。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把這次危機稱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也認為,世界正面臨罕見的“全球金融危機”,甚至還有人將之比作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蕭條?梢,這場危機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三大效應傳導,新興市場“最受傷”
江涌:危機對不同經濟體影響程度不一,至少存在三種效應:
——漣漪效應。丟塊石頭到水里去,水波是逐步遞減的,越向外沖擊力越小。對于那些市場開放程度小、處于全球化邊緣的國家來說,危機影響不大,比如朝鮮、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他們并不會感受到金融颶風的沖擊。
——多米諾骨牌效應。對于跟美國同處一個發展水平的、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發達國家來說,多米諾骨牌效應表現得比較明顯,目前最嚴重的就是英國。
——蝴蝶效應。此次危機在新興市場上產生的是放大效應。從去年4月到現在,美國次貸危機已經發生一年多,美國股市主要股票指數下跌20%,但是新興市場股指基本上都被“腰斬”了,中國更是跌了70%。
為什么在新興市場會出現放大效應呢?這與新興市場的市場結構有很大關系,新興市場首先是不成熟的,它的監管機制、市場運行機制都很不完善。而在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下,它有高度的擁抱全球化的熱情,它的金融市場不斷開放,而在開放過程中又缺乏相應監管,所以易于遭到金融風暴的襲擊。新興市場的機制不成熟,投資者也不成熟,且很敏感,危機一來,新興市場便風聲鶴唳,這給新興市場帶來的打擊是最為嚴重的。
中國承受有限沖擊
張斌:在美國金融動蕩的局勢下,中國雖然不能獨善其身,但受到的影響不會很大。這場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美國股市動蕩或美國金融機構從中國資本市場撤走資金會對中國股市造成沖擊;二是投資于美國的資產受到損失;三是美國經濟減速造成的中國外部需求減少。目前看,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更多是短期的情緒上的影響,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相對微弱。
趙昌會:美國金融動蕩最大的影響在心理上,雖然我國金融機構的業務有可能介入其中,但不會對我國金融體系構成根本性影響。中國金融業尤其是投行等還不發達,中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從實體經濟上看,我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在經濟下行時可以刺激需求,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雖然金融動蕩可能造成我國外需下滑,但不至于造成根本性打擊。面對外貿下滑,關鍵是擴大內需,刺激國內投資。注重發揮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通過為企業減負、為結構調整服務、增加社會性支出等來擴大內需。
◆焦點之四
啟示:中國如何“趨利避害”
新聞背景: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惡化,各方的反思也越來越多。有人把矛頭指向美國住房市場和金融業的瘋狂投機炒作活動,有人把罪責歸咎于美國政府對投行的放任和縱容,有人譴責華爾街經理人的自私自利和不負責任,還有人反思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在推崇的重市場調節、輕政府干預的新自由主義……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一直在資本市場上向發達國家學習的中國,更應該從這場危機以及對危機的反思中得到有益啟示。
筑好自己的“防火墻”
江涌:森林大火燒起來的時候,消防員需要做的是保全還沒有燃燒的地方。開辟隔離帶,筑起防火墻,這是非常關鍵的。對于早期不顧一切擁抱全球化的開放,新興市場現在應該變得審慎起來。
對中國而言,我個人認為,中國的當務之急不是要“趨利”,而是要“避害”,挑戰遠遠大于機遇。
首先,對于金融監管部門來說,中國當務之急是要修好“防火墻”。有人認為危機對中國影響不大,或認為中國應趁此機會廉價進軍華爾街,這都是不對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很大一部分退回來,退回來不是消極地坐以待斃,而是修好我們的“防火墻”和“金融籬笆”,甚至有必要“砍樹救林”。
其次,就是要放緩金融自由化步伐。美國發生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經濟自由化步伐過快,它的監管跟不上。對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要采取審慎的態度,而且要慎之又慎。只有“避害”才能更好地“趨利”,先把我們的“防火墻”和監管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創新
楊濤:中國應該在美國的監管問題上吸取教訓,加強基礎產品的質量監管,在推進金融衍生品的過程中保持謹慎的態度。但在金融衍生品監管問題上也不必謹慎過度,不應該關掉我國進一步發展衍生品的大門。
創新是金融業規避風險、有效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金融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我們面臨的緊迫問題不是金融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像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人民幣利率衍生產品和債券衍生產品等等,恰恰是我們當下需要大力發展的。
張斌:監管層需要密切關注市場上的新興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在某些產品快速發展并可能產生廣泛影響的時候,不能讓監管處于空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遏制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對金融產品保持非常嚴格管制的格局下,金融體系不發達的潛在危害更大,還是需要鼓勵金融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