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是中華韓姓鼻祖
韓姓,是中華民族中人口眾多的大姓,又是得姓較早的古老姓氏。韓姓最早的受姓始祖是韓武子。據《元和姓纂》:“韓,出自唐叔虞之后,晉穆侯子成師生萬,食采于韓,因以命氏。”唐叔虞,姬姓,字子干,周武王姬發的幼子。因初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稱“唐叔虞”。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君主,其第八世孫就是晉穆侯。晉穆侯生子成師,成師生子萬。姬萬于周懿王二年(約公元前900年)戊子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西南),稱韓侯。后來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韓姓。由此可見,韓氏之姓,實自姬萬開始。姬萬后來被改稱韓萬,即世人常稱的韓武子。韓武子是中華民族韓姓的鼻祖。
入潮始祖韓清奇
韓氏得姓至今約三千年,歷史久遠。據近年來的人口統計資料,按人口多少排序,韓姓在中國100大姓中,排行第25位,約800多萬人,可謂人口眾多,盡管韓姓人口眾多,源遠流長,但在潮汕地區韓姓人口并不多,而且卜居潮汕地區的時間比較晚。據史料記載,最早入潮的韓姓人物,有唐初隨陳元光入潮平蠻的府兵韓求、韓器及韓堯,但這些人并未在潮占籍。唐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貶潮州,其后裔也沒有在潮汕生活下來。直至元末明初,才有韓姓在潮占籍,蕃衍后代。這支韓姓的開基祖就是韓清奇。韓清奇,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遷居于潮州府揭邑之霖田(今揭西河婆)。據揭陽《韓氏族譜》記載,韓清奇的遠祖是唐朝末年卜居于福建沙縣的兵部侍郎韓。韓(842-923),字致光,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韓官拜左諫議大夫,遷中書舍人。乾寧三年(897)任兵部侍郎。后為避迫害而占籍福建沙縣,成為福建韓姓的始祖。按江蘇《錫山韓氏宗譜》,韓乃是韓愈的五世孫。韓愈生韓昶,韓昶生韓綰,韓綰生韓亙,韓亙生韓。由此看來,韓清奇是韓愈的后世裔孫。據韓思道編撰,刊于1973年的《韓氏家乘考》,祖籍河南孟縣(韓愈家鄉)的韓姓“清”字輩中,有韓清濂,韓清溪。后來兩人皆南下遷徙卜居臺灣。這說明,河南孟縣的韓姓輩序與由福建莆田遷潮的韓姓輩序相吻合。從而可以看出,福建莆田的韓姓是由河南孟縣的韓姓輾轉遷徙而來的。這就更進一步證實了韓清奇(福建莆田人)是韓愈(河南孟縣人)的世孫。
韓鎮翁系第二支入潮開基祖
自韓清奇占籍潮汕之后,韓姓便在潮汕地區蕃衍遷播。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韓清奇裔孫韓見渠由揭邑霖田到黃隴都松柏藍村設私塾授學徒,并在那里定居下來。其家眷最后卜居于潮陽黃隴都潘岱(今紅場鎮潘岱);乾隆八年(1743),韓見渠第六代裔孫韓振灝由潘岱遷居于黃隴都劉厝庵(今仙城鎮劉厝);今臺灣的桃園、八德等地的韓姓也是韓清奇的后裔。明嘉靖三十六(1557)年,另一支韓姓也由福建莆田遷徙入潮。其開基祖為韓鎮翁。韓鎮翁最先卜居于潮陽峽山都長厝村(今屬沙隴鎮)。清初遷界,韓鎮翁裔孫被迫遷徙各地。今仙城鎮新湖村、五石及仙城,潮州彩塘,普寧咸寮,惠來點埔、里行、神泉及陸豐碣石國頭及湖東,皆系韓鎮翁之后。
潮汕人口約2萬移居港臺等地超3萬
潮汕韓姓人口不到2萬。揭陽約1萬,主要集中于揭西河婆,惠來點埔、里行及普寧咸寮;汕頭約5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陽仙城鎮新湖,五石及劉厝,紅場鎮的潘岱,陳店鎮的定安及海門鎮的城北、北新;潮州約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此外,旅居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地的潮汕籍韓姓約3萬多人。
(來源:《汕頭特區晚報》 作者:周德鵬)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