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詔安縣秀篆鄉祖地和分衍于臺灣省臺北縣和桃園縣、宜南縣的王、游兩姓,世代聯婚,兩岸都共用一座祠堂"盛衍堂"。同姓不同宗而共祠堂已很罕見,不同姓而共祠堂,別處所無。
原來,王、游兩不僅是裙帶關系而已,而還有以男性世系為血緣標志的兩姓交流。
王游兩姓都是明朝永樂年間開基秀篆的客家。王氏第二代(始祖王念八之子)王先益過繼給游氏第三代(始祖游念四之孫)游信忠為嗣,改姓游,后裔繁盛,分居于龍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帶。
嘉慶年間,抗倭名將俞大猷從福建追擊倭寇入廣東,經過秀篆,游姓第五代(其"骨"是王姓第四代)四位健兒添加剿倭行列,立下戰功,俞大猷獎給"四勇奇勛"匾額,游氏族人就在龍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將這匾額掛在祠堂中堂。
明末清初,秀篆游姓很多人添加鄭成功的抗清隊伍,趕走荷蘭侵略者,據守臺灣。清朝統一臺灣后,游氏一部分人居留臺灣,建基立業。干隆年間,秀篆游氏族人又陸續到臺灣。有的在臺北、桃園一帶墾荒拓土,有的隨吳沙開發三貂嶺(今臺北縣項寮鄉),又越過三貂嶺,墾拓了噶瑪蘭平原(今宜蘭縣)的大片處女地。游氏后裔分布在今臺北縣貢寮鄉,宜蘭縣番割田、北角莊、北六斗,桃園縣南圣角等地,人口眾多。
詔安秀篆的王氏,起初人丁稀少,是游氏傳衍于臺灣的第十四代孫游祖送回祖地過繼給王姓為嗣,王氏子孫才興旺起來。由于游原是王,王原是游,所以秀篆王氏也以游氏始建的"盛衍堂"為祖祠。
秀篆王氏緣游氏大臺灣已建基立業的關系,也陸續到臺灣開墾,建基立業。兩姓在臺灣與在祖地一樣,也是同村相處。
在清一代,兩岸王游交往頻繁,雖在日據時代也不間斷。至1937年抗戰爆發,兩岸斷絕來往。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王游兩姓在臺灣的后裔回秀篆謁祖會親。兩岸宗親共同籌款修建祖祠"盛衍堂"。
秀篆盛產茶葉,起初王游兩姓鄉人過臺灣,帶去家鄉茶種在臺灣繁殖;以后,又將在臺灣經過改良的茶種攜回祖地繁殖。
在秀篆鄉龍潭"盛衍堂"祖祠,每年元宵佳節都舉行燈會,王游兩姓家家戶戶制燈送到祠堂參展,五光十色掛滿燈棚,互相輝映,競先爭光。這是兩姓群眾一年一度大聚會,男女老少同歡樂。
兩岸王游宗親合力共修祖祠的碑記一直保存在"盛衍堂",永存紀念。
(來源:詔安客家論壇)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