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
世博會瑞典館并不是高科技的秀場,但它們展示的共生城、玩樂中創造、人與自然之間尋找和諧通道等理念卻值得細細品味。
無論在馬爾默,還是在哥德堡,抑或斯德哥爾摩,瑞典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都有一些項目推進,積累了可貴的經驗,瑞典期待將這些經驗引入中國。瑞典駐滬總領事姚漢森透露,瑞典與無錫合作的中瑞生態城項目預計7月初奠基,在2.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瑞典將全方位展示環保技術。“更大范圍內應用效果更好。” 姚漢森說,他更希望將生態城市的系統解決方案引入150平方公里的無錫太湖新城,而非只是其核心區的2.4平方公里。
1996年到 1999年,姚漢森擔任瑞典重新開設駐上海總領事館后的第一位駐滬外交官,2008年10月,他再次回到上海,擔任駐滬總領事一職。12年間,上海發生了巨大變化,姚漢森注意到,這個城市更加開放、現代、時尚,在1996年的上海,人們穿著要樸素得多。籌辦上海世博會,上海獲得城市快速提升的機會,基礎設施加速改進。瑞典人來看世博會,增進對上海的了解,眼見為實,而中國人則可在家門口縱覽世界。
當中國大多數城市都在快速改變的時候,姚漢森卻希望中瑞生態城進度能夠慢一些,所謂慢工出細活,城市系統需要在建設過程中自我調適。比如談到快跑了20年的浦東,姚漢森引用經濟學家杰弗瑞·薩克斯在2008年上海市長咨詢會議時的話:浦東的城市規劃仍有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