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二
媒體視角從本質意義上將人的生命視為最高價值
2500多年前,古老的中國還沒有媒體,一位叫孔子的老先生當然沒有媒體運作的經驗,但這位老先生似乎對媒體報道的一些基本準則有著先見之明。《論語》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笨追蜃訂柸瞬粏栺R的故事并不新鮮,但從媒體的角度來審視,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任何災難事故中,人的安危是最為重要的。所以,災難性新聞的報道視角,都應該以關注生命作為最核心的內容。
道理當然很簡單,但媒體要真正做到視生命為最高價值并不容易。在很多突發災難事件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游離主題的其他內容。如用過多的筆墨描述當地領導是如何在現場指揮、用不著邊際的數字總結災難中的損失、用遮遮掩掩的言詞來平息事態的發展和蔓延,而對于災難中最揪心的死傷人數,總是有些諱莫如深,要么隱而不報,要么漏報少報。同樣是大地震,32年前將一座城市夷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災難中的死傷人數整整過了三年才公諸于世。
在汶川大地震中,這一切有了根本改變。強震發生后不到20鐘,中國國家地震臺網站上即向世人發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級。震后兩個小時,重慶市率先發布了此次災難的首批傷亡數字。此后,官方公布的傷亡情況一路更新。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信息鋪天蓋地,高級官員和救援人員快速做出反應,這與中國以前對唐山大地震的報道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金融時報》在一篇社論中稱,中國政府在這次救災中展現了對人權的基本尊重。地震救援開始后,報紙、電臺、電視、網站等媒體上,受眾看到最多的內容都是有關救人的,讀者、聽眾、觀眾、網民無不為一次次成功的營救而歡欣。軍人、干部、群眾,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默默地加入到救人的行列中,在地震災區每天都上演著無數個救人的感人故事。眾多生動的事跡深深感動了廣大群眾,有網友寫下如此詩句:“災難面前,生命原來如此脆弱,面對災難,生命卻又如此絢爛,每一種表情,都令人動容,每一個瞬間,都感天泣地!泵襟w真實地記錄著這一切,譜寫了一曲“不拋棄、不放棄”的時代壯歌。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自然災害公布的數據中,往往都包含有財產損失方面的數據,而在這次地震災害每天公布的數據中,幾乎沒有財產損失方面的數據,所有數據都是與"人"密切相關的,包括成功營救的人數、不幸死傷的人數、各地救助捐款的數目,以及道路、通訊、電力等方面恢復的數據。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成為了這場災難中一切行動的出發點。
在全力營救和醫治生者的同時,對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同胞給予最高的祭奠,這也是對生命尊嚴的另一種闡釋。國務院宣布,5月19日~21日為全國“哀悼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志哀。確定"哀悼日",降半旗致哀,不僅為生者提供了向死者表達哀思的一種方式,更昭示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是人性光輝的閃耀和公民尊嚴的彰顯!督鹑跁r報》評價說,設立“哀悼日”,這是中國繼救災快速反應和信息公開之后,又一深得民心的舉措;香港《經濟日報》稱,此次政府決定為地震死難者下半旗致哀,順應了民意,體現了對生命的極大尊重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全國各地的媒體都對"哀悼日"給予最肅穆的報道:所有報紙用黑色報頭,并取消了所有廣告;電視媒體停播一切娛樂節目和活動、體育賽事和任何形式的廣告;所有網站頁面一律變成了黑白色,停止一切游戲項目和互動欄目。給死者最高尊重,給生者最大撫慰,這無疑都是這場災難中對生命珍愛的最好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