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運籌
把民生作為重建之本
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保障民生作為恢復重建的基本出發點,重點突出,有序推進。
翻開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時間表,每一頁都浸透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運籌——
震后10天,完成1500多萬人的應急安置;
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萬人的過渡性安置;
震后一年內,350多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
震后一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后兩年,25萬戶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今年春季開學,四川地震災區學生全部告別了板房校舍,3002所學校今年9月將基本建成。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已開工94.2%。去年四川全省51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震前水平。
民生重如泰山。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按照以人為本、科學重建的原則,科學制定了恢復重建規劃,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民生項目優先建設的政策措施。兩年來,撥付災后重建基金1949.24億元,國家有關部委在重建項目立項、政策支持等方面,給予了民生項目特殊的傾斜。
同時,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33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協調重大政策問題,推動相關工作。從中央到受災地區、再到對口支援各方,很快形成了一個上下統一、內外銜接、各盡其職、密切合作、高效靈活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009年初春,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高瞻遠矚,提出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完成”,這個目標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四川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超前謀劃、突出特色、科學重建”的原則,以科學規劃統籌住房、城鎮、產業規劃及要素,把規劃貫穿民生事業項目的全部。
一份關于社會、經濟統籌考慮的發展規劃,將汶川水磨鎮的重建定位為“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
平武縣建成了以牛飛、易陽、三橋為代表的2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在綿竹市孝德鎮,昔日的臭水溝變成頗具蘇州園林風情的景觀河,兩岸商貿興旺,人聲鼎沸……
沿岷江峽谷,從映秀到汶川,黑色的瀝青路面一路蜿蜒。這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完全毀損的“生命通道”,僅時隔一年,就實現了雙向通行,連通兩地的高速公路也將在明年通車。目前,四川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1140個,占恢復重建任務的60%。電源、電網、煤炭、油氣等項目已開工797個,占恢復重建任務的60.9%。
城鄉住房、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交通設施……地震災區目前建成的項目,絕大部分都與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2008年歲末,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的羌族漢子趙林萬萬沒有想到,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了他剛剛建好的新家,從堂屋、廚房到釀酒作坊,邊走邊看邊問,仔細了解趙林一家生產生活的情況,還高興地品嘗了一口農家自釀的苞谷酒。
一年多過去了,如今的牛飛村又有了新變化。趙林家的門楣上掛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游定點接待”的牌子。牛飛村已經建成四川民俗旅游的定點村寨。坐在嶄新的場院里,老趙很想再給總書記敬上一碗苞谷酒,聊一聊生活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