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發展
城鄉面貌喜見歷史性變化
再次走進地震極重災區彭州市磁峰鎮,曾經一片廢墟的鹿坪村已變身鹿鳴荷畔社區。僅僅兩年,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從斷壁殘垣中重生,由傳統農業成功轉型為山區休閑度假與觀光生態特色農業為一體的經濟型旅游村落。
災后農房重建沒有簡單地原地起立,而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密結合,全面規劃布局,提檔升級,村莊布局、村落設計結束了散亂無序的狀況,不僅改善了居民住房條件,也優化了城鄉整體布局。
旅游重鎮龍門山鎮將居住區整體遷往河灘地,“騰籠換鳥”后的場鎮原址發展旅游商貿服務區,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土地、資金等問題迎刃而解,歷經重創的龍門山鎮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兩年重建,令人驚嘆的不僅僅是一排排嶄新的房屋、平整通暢的災區道路,還有那些與災區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與水平的整體提升和跨越。
走進都江堰市平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看病的居民劉大姐和父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嶄新的醫療大樓,不僅安裝了電梯,設置了無障礙衛生間,就連樓梯都是考慮了不同高矮人群的雙層扶手。那些過去只有大醫院才有的彩超、電子胃鏡、核磁共振、螺旋CT等現代化醫療設備一一齊備,一撥一撥的村民像過年逛廟會一樣來看他們身邊的新醫院。
災后重建的中小學校,不僅僅是當地“質量最好的建筑”,還成了當地的“文化中心”。在災后重建中,災區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合理調整、科學布局,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短短一年,汶川1.2萬異地求學的孩子回到家鄉新的永久性學校;通過重組,汶川原來86所學校撤并為25所,每個村鎮都有了中心校。
災后重建中,與道路、房屋等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是自來水廠、垃圾站、公廁、沼氣池、光纖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成都重災區152個點位供水工程已完工,新建的18座污水處理廠已有8座建成投入試運行,513個重建點位的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設;新增5000多個垃圾中轉房和垃圾桶,新增1000多名保潔員,實施日常管理保潔。
正在災后重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開展的“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通過“新市民課堂”,幫助受災群眾適應新環境、提升文明素養,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風尚,讓物質重建與構建精神家園同步向前。
每天,彭州小魚洞33歲的吳清濤都要開著藍白相間的灑水車在彭白路、千禧街、福興路和7個集中居住區來回灑四次水。震前,他只在城里看到過灑水車,隨著震后一棟棟漂亮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吳清濤驚奇地發現,連同垃圾中轉房、污水處理設施、灑水車、果屑箱等在內的新鮮設備在小魚洞一一亮相,而他也從貨車司機變成了灑水車司機。
彭州統規統建安置點“江橋人家”有137戶人家,554人。小區內配備了10個果屑箱、10個垃圾箱,每天3個保潔員來回清掃保潔,水電師傅負責小區里的水電設施,綠化隊負責小區綠化。
環境變了,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在提高,生活習慣悄然發生變化。庭院堆放的雜物收了;陰溝里、馬路邊的垃圾清理了;綠化帶上晾的衣服不見了……災后重建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結合,改變了人們多年以來形成的行為陋習。災區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與自覺參與,使公共環境漸次納入“家”的范疇,讓環境更整潔、城鄉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