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廣州,因亞運而變
在廣州亞運會即將迎來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在對亞運的熱切期盼中,走馬亞運場館,徜徉廣州街頭,亞運帶給廣州的巨變正撲面而來。
自申辦亞運會成功以來的6年間,從城市規劃布局、經濟發展,到市政建設、百姓生活,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下脈動,都打上了深深的亞運印跡。
亞運,是廣州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從1987年的六運會、到2001年的九運會、再到2010年的亞運會,20多年間,屢經重大賽事考驗的廣州正在描繪出一幅“商貿廣州、國際都會、體育強市、山水名城”的美麗畫卷。
從全運到亞運廣州借力促變
主辦權=發展權,這個公式,對于2004年才和亞運會初次“相逢”的廣州而言,并不陌生。
1987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成為廣州城市跨越性發展的第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位于廣州市東部的天河區還只是一片布滿農田的寂靜城郊,從1982年開始,廣州用5年時間陸續建設成天河體育中心,并在其東、西、南三面配套開發文化娛樂、辦公旅游、商業貿易三個功能區,推動商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服務產業成為當時廣東經濟最為強勁的“增長引擎”之一。
同樣可以被視為廣州發展里程碑式“歷史節點”的,還有2001年舉辦的第九屆全國運動會。
“從六運會到九運會,再到亞運會,廣州在不同歷史階段不斷"脫胎換骨"的背后,是一條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前進思路。”廣州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方浩說,“借助亞運之機,廣州不僅要讓市容變貌,更要讓城市的經濟、文化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向更高目標大步邁進。”
亞運進一步提升廣州國際視野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廣州具備了深厚的國際商貿底蘊,而如何利用亞運契機進一步提高自身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將“千年商都”打造成在全球文化和社會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都市是過去6年廣州面臨的緊迫課題。
對此,廣州市社科院官員李江濤分析說,從2004年成功申亞至今,廣州在亞運契機的推動下,積極吸引全球力量推動自身發展、推進城市經濟文化社會在更高層次上與國際接軌。
此外,廣州還積極利用亞運契機,持續提高市民文明素養。“廣州的變化歷程是廣州的財富,也是中國的收獲。亞運是一個目標,但更是一個新的起點。廣州需要在嶄新的未來以更高的標準、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推進城市文明、城市建設的有序開發,再次踏上新一輪征程,”李江濤說。
廣州變身“體育之城”迎亞運
一屆成功的亞運會,是將一座城市精神的深刻嬗變。
廣州亞組委副秘書長劉江南說,6年多的籌辦中,“亞運理念”已經深深融入這個東道主城市的肌理和血液之中。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都羊城,正以“體育之城”的全新姿態迎接亞運會的到來。
國際性大賽頻繁舉辦,是“體育之城”的醒目標志。劉江南說,近年來,廣州成功舉辦乒乓球世錦賽、NBA季前賽、羽毛球蘇迪曼杯、亞洲田徑錦標賽等60多項國際大賽,大大提高了舉辦國際大賽的能力,也極大地激活了廣州的體育市場,滋養了蓬勃發展的體育產業。
雄厚的體育產業,是“體育之城”的經濟底氣,劉江南說,2008年,廣州體育產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增加值122.36億元,占GDP的1.48%,成為廣州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系列重大體育設施建設,是“體育之城”的扎實基礎。劉江南介紹說,為舉辦亞運會,廣州投資80億元進行體育場館建設、改造,設置了53個比賽場館、17個訓練場館。他說:“亞運城、奧體中心、天河體育中心等一大批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環境優美的體育場館將在亞運結束后,成為廣州體育產業的新品牌。”
新建場館是為了亞運,卻也不僅僅為了亞運。廣州在規劃亞運場館時,充分考慮賽后的持續利用,增強場館的全民健身功能。
劉江南說,本著“賽中運動員使用、賽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則,這些場館輻射了廣州12個區(縣),亞運會后,都將為當地百姓所用。
在全力向亞洲和世界展現城市實力的同時,廣州也積極推動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群眾體育全面發展。目前,廣州已擁有全民健身路徑1600多條、體育場館設施近2萬個、群眾晨練、晚練地點超過9000處。
目前,廣州全市體育人口比例達到58.82%,正朝著60%的目標邁進。廣州市精神文明辦副主任劉炬培說,在廣州,運動已經成了一種時尚,成了很多市民自身的需求,就連在日常交際應酬時,市民中也流行“請你吃飯,不如請你流汗”的口頭禪。“廣州"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的重要體現,就是倡導了一種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劉江南說,廣州將通過舉辦亞運讓更多市民熱愛體育、參與體育,讓更多廣州人變成國際化的“體育人”。
據新華社
熱辣編評
體育的外延是很廣的,可以延伸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
當我們有能力不斷承接各種大型體育賽事的時候,分析賽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