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二十年:廣州與北京的“一樣”和“不一樣”
時間:2010-11-12 23:14 來源:中新網
時隔20年后,亞洲體壇的頂級盛會又一次在中國拉開帷幕。
從北京到廣州,不足2000公里的空間距離,亞運圣火用20年時間完成了在這片東方土地上的輪回。
一樣的亞運盛會,不一樣的背景和懸念。
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是新中國第一次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在此前之前的漢城奧運會上(1988年),中國代表團遭遇“寒流”,僅獲5枚金牌,不僅在新中國奧運史上唯一一次未進入金牌榜前10名,而且金牌數還落后于亞洲的韓國隊——強國夢碎、兵敗漢城成為當時中國一些媒體的慣用詞。
因此,北京亞運會前的最大懸念是中國代表團能否在家門口重振旗鼓,繼續保持在亞洲體壇的霸主地位。
但在20年后的今天,中國攜帶著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并首次登上金牌榜世界之巔的輝煌,無人懷疑其繼續雄踞榜首的實力,最大的懸念是中國隊能否再創新高,超越北京亞運會上的183枚金牌。
一樣的吉祥物,不一樣的寓意。
熊貓盼盼——北京亞運會吉祥物,已成為中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標志物之一,至今仍儲存著不少人的美好回憶。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是“祥和如意樂洋洋”——5只運動時尚的羊,分別取名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
憨態可掬的熊貓盼盼,表達了當時中國人盼望亞運、期待美好新生活的心情;而如今的“祥和如意樂洋洋”卻是中國人享受亞運、享受盛世平安的最好寫照。
一樣的熱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人人為亞運出力”、“亞運為國爭榮譽,我為亞運添光彩!”是北京亞運會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據悉,有一億多人次為北京亞運捐款捐物,集資總額達到了7億元人民幣。
但如今,廣州亞運會已經得到超過4億美元的贊助。當錢不再是“問題”時,國人以不同方式為亞運出力——59萬名志愿者的招募吸引了超過150萬人報名;每人自覺規范著自己的行為,為亞運添彩;更有數以億計的觀眾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不同平臺,為亞運造勢助威。
一樣的競技場,不一樣的“視覺”。
奪金牌、得自信是北京亞運會時中國觀眾的最大期待,因此那時最受關注的是跳水、乒乓球、體操等中國傳統優勢項目。近20年來,中國體育實現了全面發展,在亞運賽場,中國觀眾有更多的奪金熱點可以選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昔日承擔著“振興中華”重任的體育也回歸到純競技范疇,觀眾的視覺也相應發生改變——精彩、刺激的賽事成為觀眾首選;作為體育強國重要基石的田徑、游泳、水上等基礎項目受到關注,一些曾經被認為是“富人游戲”的休閑類項目如網球、高爾夫、馬術等也成為新寵。
一樣的媒體大戰,不一樣的競爭手段。
新聞大戰歷來是大型賽事的第二戰場。北京亞運會時的新聞官邵世偉回憶說,當時每個場館都有郵電所,記者賽后將手寫稿件通過電話、傳真等形式發回總部,為記者準備的20臺傳真機給他留下了極深印象。
但如今,高效、迅捷的發稿和傳播方式,多方位、立體化的新聞覆蓋,使觀眾更及時、更全面地掌握各種最新信息。
可以預料的是,廣州亞運會也將和北京亞運會一樣取得成功,中國代表團也將繼續捍衛亞洲霸主之位。但當圣火熄滅之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與20年前不一樣的感受——從北京到廣州,從亞運回到亞運,也昭示了一個東方大國崛起的軌跡。(完)
從北京到廣州,不足2000公里的空間距離,亞運圣火用20年時間完成了在這片東方土地上的輪回。
一樣的亞運盛會,不一樣的背景和懸念。
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是新中國第一次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在此前之前的漢城奧運會上(1988年),中國代表團遭遇“寒流”,僅獲5枚金牌,不僅在新中國奧運史上唯一一次未進入金牌榜前10名,而且金牌數還落后于亞洲的韓國隊——強國夢碎、兵敗漢城成為當時中國一些媒體的慣用詞。
因此,北京亞運會前的最大懸念是中國代表團能否在家門口重振旗鼓,繼續保持在亞洲體壇的霸主地位。
但在20年后的今天,中國攜帶著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并首次登上金牌榜世界之巔的輝煌,無人懷疑其繼續雄踞榜首的實力,最大的懸念是中國隊能否再創新高,超越北京亞運會上的183枚金牌。
一樣的吉祥物,不一樣的寓意。
熊貓盼盼——北京亞運會吉祥物,已成為中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標志物之一,至今仍儲存著不少人的美好回憶。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是“祥和如意樂洋洋”——5只運動時尚的羊,分別取名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
憨態可掬的熊貓盼盼,表達了當時中國人盼望亞運、期待美好新生活的心情;而如今的“祥和如意樂洋洋”卻是中國人享受亞運、享受盛世平安的最好寫照。
一樣的熱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人人為亞運出力”、“亞運為國爭榮譽,我為亞運添光彩!”是北京亞運會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據悉,有一億多人次為北京亞運捐款捐物,集資總額達到了7億元人民幣。
但如今,廣州亞運會已經得到超過4億美元的贊助。當錢不再是“問題”時,國人以不同方式為亞運出力——59萬名志愿者的招募吸引了超過150萬人報名;每人自覺規范著自己的行為,為亞運添彩;更有數以億計的觀眾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不同平臺,為亞運造勢助威。
一樣的競技場,不一樣的“視覺”。
奪金牌、得自信是北京亞運會時中國觀眾的最大期待,因此那時最受關注的是跳水、乒乓球、體操等中國傳統優勢項目。近20年來,中國體育實現了全面發展,在亞運賽場,中國觀眾有更多的奪金熱點可以選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昔日承擔著“振興中華”重任的體育也回歸到純競技范疇,觀眾的視覺也相應發生改變——精彩、刺激的賽事成為觀眾首選;作為體育強國重要基石的田徑、游泳、水上等基礎項目受到關注,一些曾經被認為是“富人游戲”的休閑類項目如網球、高爾夫、馬術等也成為新寵。
一樣的媒體大戰,不一樣的競爭手段。
新聞大戰歷來是大型賽事的第二戰場。北京亞運會時的新聞官邵世偉回憶說,當時每個場館都有郵電所,記者賽后將手寫稿件通過電話、傳真等形式發回總部,為記者準備的20臺傳真機給他留下了極深印象。
但如今,高效、迅捷的發稿和傳播方式,多方位、立體化的新聞覆蓋,使觀眾更及時、更全面地掌握各種最新信息。
可以預料的是,廣州亞運會也將和北京亞運會一樣取得成功,中國代表團也將繼續捍衛亞洲霸主之位。但當圣火熄滅之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與20年前不一樣的感受——從北京到廣州,從亞運回到亞運,也昭示了一個東方大國崛起的軌跡。(完)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