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枚金牌7個億”非空穴來風 “唯金牌論”何時休
體壇周報評論員張路平述評唯金牌論,是“GDP主義”在體育領域的映照,而僅僅GDP的增大不可能使中國更強大,這已經是共識,無須討論。符合邏輯的另一個推論是,金牌大國未必是體育大國,更未必是體育強國。因為體育大國和強國更重要的指標,是全民的體質狀況。而我們的體質狀況,一如新華社記者楊明在《“一騎絕塵”引發的思考》中所述。
有一種聲音說,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并不矛盾,但在涉及到資金的分配時,矛盾就來了。在各級體育部門的財政收入中,政府的財政撥款是大頭,其次是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收入,然后是事業收入和事業單位經營收入。收入是一個定數,支出則是排排坐,競技體育分多了,群眾體育就必然少。在錢這個問題上,無論你的領導藝術多么高超,都無法化解多與少的矛盾。中國立于世界金牌大國之巔,固然不能抹殺體育系統的奮斗與努力,但金牌的生產同樣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則,投入越大產出越大。體育行政部門的資金支出原則,是向競技體育嚴重傾斜,
如果我們將尚未完全透明的資金投入和完全透明的金牌產生關聯,相信很多人對金牌的感受會發生變化。其實,在雅典奧運會中國獲得32枚金牌后,“一枚金牌七個億”的說法就不脛而走。但這一數字的可信度飽受質疑,因為金牌的生產,涉及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的財政收支情況,而在當時,關于政府怎么花錢,還處于保密狀態。直到近兩年,各級政府部門財政預算的逐漸透明,我們才可能接近目標。在體育總局這一層,2010年的財政支出預算是26個億;省一級體育局全國共32個,我們以投入屬中等的北京市為例,財政支出預算是近2個億,32×2=64個億。往下市及縣一級,現在還拿不到具體的數字,暫時忽略。算下來,在總局及省體育局這兩級,每年的財政支出預算總計是90億,一個奧運周期(四年),則是360億,北京奧運我們拿了51枚金牌,1枚價值7個億。與6年前的流言不謀而合。
會有人對這種算法提出質疑,我也承認這是模糊數學,因為兩級體育行政部門具體的資金分配無法得知,而且各省市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市縣兩級財政的支出無法統計,更有財政預算和決算還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倫敦奧運會我們也未必能拿到51枚金牌。但即使最保守的估計,1枚金牌背后涉及的資金投入也會超過6個億。
金牌,在一定的時期內,起著精神救贖的作用,國家在財政投入上進行傾斜無可厚非,但時代在變化,而金牌的生產,還在沿用計劃經濟的產出模式,而且唯金牌論流風所及,已成時弊。當金牌生產跟改善人民體質產生矛盾時,該如何選擇,任何人請聽從自身內心的聲音。(文章數據來自體育總局和北京市體育局的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