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困境
保增長VS防通脹 新興市場深陷兩難
資金的大量流入,不但給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帶來較大升值壓力,也讓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再次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資產價格面臨上漲和泡沫化的壓力,通脹壓力不斷增大,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卻面臨下滑壓力。
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波資金流入帶來的困難估計比2007年還要大,一方面,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不確定性很大,另一方面,CPI上升,全球貨幣寬松會進一步惡化。
過度投資和資產泡沫隱現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中國9月出口增速繼續顯示下降態勢,預計在第四季度會呈現更為快速的下滑態勢。
渣打銀行東半球研究總監關家明表示,資本的流入,有可能推高資產價格或消費品價格,當前資產價格壓力更明顯地表現在某些房地產市場,尤其是高端及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上。更糟的是,一旦這些熱錢突然撤離,將會危及亞洲新興的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很多亞洲經濟體對于這一情景并不陌生。
汪濤表示,如果中國仍使用目前的政策組合來應對全球量化寬松的大環境,那么最大的風險可能并不是制造業部門失去競爭力,而是過度投資和資產泡沫。
國內通脹與國外通縮矛盾
魯政委表示,目前的“兩難”是多方面的,一、通脹管理與國際資本流入的矛盾。管理通脹的一個主要手段就是加息,但加息恐會加劇國際資本的流入,從而給通脹帶來更大的壓力。二、石油、水、電、工資等要素價格的改革與通脹管理的矛盾。三、要素價格改革與出口承受力的矛盾。四、國內的通脹走高趨勢與發達國家的通縮趨勢相矛盾,勢必帶來截然相反的政策,從而減弱政策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