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怕改革”
紅十字會改革與發展課題組組長楊團說,改革阻力很大,推進維艱。特別是“去行政化”的體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
今年7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中國紅十字會是法定機構,是人道領域的政府助手,進一步提出各級政府應“著力推進紅十字事業改革創新”。
國家《意見》的發布,意味著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方案,已經獲得政府高層認可,即將啟動全面改革進程。
而《意見》背后,是公眾呼聲、專家意見,中國紅十字會與政府,總會與地方紅會,地方紅會與當地政府之間長達10個月的“談判”和博弈。
去年11月初,趙白鴿邀來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北大、清華、北師大的20多位學者,組建“中國紅十字會改革與發展戰略課題組”。
身為課題組組長,楊團說,改革阻力很大,推進維艱。特別是“去行政化”的體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
楊團介紹,在紅十字系統內部,從總會到地方紅會,“絕大多數怕改革,怕摘掉公務員的帽子”。
據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紅十字會系統編制工作人員為11228名。
除了中國紅十字總會是副部級社會組織外,各省、市、縣、鄉鎮的紅十字會,均納入行政或事業編制,接受全額財政撥款。負責人由同級政府任命,在編工作人員享受公務員待遇,也就是“參公管理”。
課題組曾提出,從基層紅十字會和行業紅會開始,逐步與行政脫鉤;剝離紅十字會的日常慈善功能,將公募權轉交基金會;紅會的組織體系應是協同、垂直管理,既要保持地方紅會的獨立性,又要加強紅總會對地方紅會的治理和指導。
但這個改革方案,首先在紅十字會內部,就引起很大爭議。
業內人士甚至指出,改革是紅十字總會“一頭熱”,地方紅會的危機感并不強。
9月份,紅十字會計劃先找8個省級紅會做改革前的評估,然后從8個省里找試點。當時主要靠地方紅會自己報名,而后來,主動報名接受診斷評估的省級紅會寥寥。
最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運用公招和外聘等形式,公選干部。但多數地方紅會仍未突破“編制”,長期以來“只能有多少人干多少活”。
另外,有地方紅十字會雖也在探索擴充人員,但招聘的人員與編制人員之間采取“雙軌制”管理,招聘人員的勞動合同需一年一簽,工資、戶口、加薪、未來晉升空間等問題,與在編人員有很大差別。
最終,“去行政化”,并未直接列入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任務中。
“改革需要勇氣,需要時間,更需要技巧”,楊團解釋。即將開始的紅十字改革,選擇的是“曲線路徑”和“雙軌制”。
[ 責任編輯:芮益芳 ]